2025年7月9日 星期三

如何管理你的交易策略?

上次寫了《程式交易入門指南》之後,有些讀者私訊詢問我:

  • 「策略失效的標準到底是什麼?」

  • 「為何過去有效的策略現在無法獲利?」

這其實都是非常重要的問題。因為絕大多數的交易策略,在正式上線後的真實績效,往往與回測績效存在極大的落差。即便策略上線後一開始能夠獲利,也很有可能在某段時間後表現開始變差,你會懷疑它是不是已經「失效」了。

當你遇到這種情況,到底應該如何處理?

  • 是該有紀律地繼續執行?

  • 還是應該果斷將策略下架?

  • 若要下架,停止使用策略的標準應該如何設定?

這些問題,是每位程式交易員都必須面對並解決的重要難題。

在進一步討論這些議題前,我們應該先思考一下:

「為什麼策略會失效?」

以下是我根據多年實務經驗整理出來的常見原因:


一、策略失效的六個常見原因

1. 最常見原因:過度擬合(Overfitting)

過度擬合是大多數策略開發者容易犯的錯誤,通常是因為:

  • 回測樣本不足:導致你的策略只適合特定歷史區間。

  • 參數過多,自由度過高:使策略的調整空間太大,更容易對歷史行情過度擬合。

以簡單的例子來說:
如果你的策略只用一條均線當作進場標準,這個策略的自由度是「1」。若你再加入另一條均線進行輔助判斷,自由度就變成了「2」。
一般來說,自由度越高的策略,回測績效越容易漂亮,但真實表現反而更容易失效。


2. 交易成本設定過低

尤其是短線或當沖交易策略,你回測時可能低估了滑價或手續費成本。回測看起來獲利極佳,但實盤交易後卻非常慘烈。

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就是:

  • 策略上線後,一定要追蹤真實的交易成本與滑價。

  • 每日或每週監控平均滑價,確保回測成本與真實交易環境相符。

交易成本和滑價的數據,是我每天看交易報表時最關注的指標之一。


3. 市場流動性不足或策略被跟單

另一個原因可能是:

  • 市場流動性不足:你的部位過大導致實際滑價太嚴重。

  • 策略被複製或跟單:尤其是市場上類似策略太多,大家同時搶著下單時容易造成「擠兌」現象。

這一點我有切身之痛:
早期我還是透過營業員人工下單時,我因為績效不錯,許多人偷偷跟單,導致市場提前反應,造成我下單時劇烈滑價,曾經出現滑價 30 點以上的情況。後來我花了不少心力才發現問題原因。


4. 被市場大戶反套利(Stop-hunting)

有時候市場上大戶或法人,會透過觀察市場一般散戶的慣用進出場點、停損價位,特意用大單推動價格觸擊這些位置,造成短暫的快速波動(俗稱「快市」),然後迅速反向平倉獲利。

這種情況在圖表上常見為短暫的「假突破」。許多短線策略,尤其容易被這種反套利行為重傷。


5. 市場結構的重大改變(Regime Shift)

市場並非恆常不變,而是時常受到各種結構性因素影響,例如:

  • 法規或稅率的調整(如期交稅大幅調降或提高)

  • 市場流動性改變

  • 微觀市場結構(如取消保證金最佳化)

  • 交易規則變動或交易參與者組成改變

這些因素都可能導致你策略原本的交易邏輯和績效突然失去效果。


6. 訊號來源衰退(Signal Decay)

策略有效性通常建立在某些市場條件或訊號來源之上。當這些訊號逐漸消失或變得不明顯,策略自然會失效。

以我的經驗為例:
2004 下半年到 2007 上半年,整整三年,台灣大盤的波動率非常低,常常一天的高低差只有不到 50 點,一整年高低點差不到 2000 點,當沖策略根本無法發揮作用,這段期間我經歷了非常艱難的時期,幾乎無法獲利。


二、策略失效後,該如何處理?

當你理解了策略失效的原因之後,下一步就是要考慮:

  • 應該如何定義策略的停用條件?

  • 策略失效後該如何調整?

這個主題我會在下一篇文章詳細展開,但基本原則是:

  1. 設定明確的績效評估標準與停損條件(如 Sharpe ratio 或最大回撤)。

  2. 定期檢查策略績效,偵測異常表現。

  3. 策略失效時,迅速執行「停用」或「再優化」程序,以避免不必要的資金損失。


三、小結:成功策略管理的核心思維

策略不會永久有效,因此「管理」你的策略比「設計」策略更重要。
透過有效的事前規劃、事中監控與事後檢討調整,才是真正能讓你的交易系統長久獲利的關鍵。

我下一篇文章會進一步討論「策略的監控指標」與「策略失效的處理流程」,請持續關注!


文章經 AI 編輯整理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